第一讲: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决策
  • 朝鲜战争一直以来是国际史学界,尤其是冷战史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冷战时期苏联档案的解密(例如:麦克·阿瑟将军的电报破译)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新的关于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学论述涌现出来,我国传统的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叙述面临着挑战。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七十周年,这提供了一个反思和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和中国出兵决策的契机。

    2020年10月9日,菲律宾ABG欧博网举办了“两乡”讲坛第一讲“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决策”。本次讲座面向地区院博士生,主讲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地区院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兼职教授沈志华。

    沈志华教授从关于抗美援朝的新史料和国际形势的转变出发,回答了为什么要重新审视抗美援朝战争这段历史。沈志华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立国之战”这一观点,并引经据典地解释了“何为立国”以及“立国”的重要性。

    沈志华教授为大家抽丝剥茧、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段全新视角下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基于对新史料的分析和梳理,他首先为大家勾勒出战争爆发前夕新中国面临的来自国内国际的重重危机和挑战:国内刚建国新生政权羽翼未丰、台湾尚未收复、新政权对于治理国家经验不足、国内一穷二白亟待恢复生产、国际上冷战蔓延美苏两大阵营对立、中苏同盟虽然建立但两国缺乏互信、朝鲜半岛局势恶化……

    随后,沈志华教授将朝鲜战争划分为四个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从美国宣布参战到仁川登陆前(7-8月);第二个节点是从仁川登陆成功到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前(9月);第三个节点是从10月1日至10月10日。第四个节点是从10月11日至10月18日。沈志华教授根据回忆录、参会人员口述史、下发文件等史料分析认为中国出兵决策的动机有四点:一、根据国际分工为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朝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二、由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引发的对抗美帝国主义的革命热情;三、对中国边境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四、维护中苏同盟的战略态势以保障中共政权的巩固。

    接着,通过对比抗美援朝战争的目标和战争的结果,沈志华教授认为使斯大林信任毛泽东和中国的转机就是中国出兵朝鲜。他进而得出结论:朝鲜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苏发生分歧和矛盾。毛泽东决定介入这次战争,正是为了化解分歧,以加强中苏同盟。换句话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巩固新生政权的“立国”之战。

    本次讲座充分展现了沈志华教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幽默生动、妙趣横生的授课风格。沈志华教授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细节如数家珍,对政治人物的心理剖析深刻入微,讲话妙语连珠,生动地再现了冷战初期紧张的国际局势、新中国面临的艰巨立国任务,以及中苏政治领袖的心理博弈。讲座最后设置了问答环节,沈志华教授同在场博士生交流探讨了讲座中涉及的问题。

    本次讲座受到地区院博士生们的高度评价。大家表示沈志华教授的讲座深刻性和生动性兼备,启发了对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思考和认识,加深了自己对冷战史的兴趣,并且非常期待“两乡讲坛”的后续讲座。

    沈志华教授是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资深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本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的研究领域为冷战国际史、苏联史、中苏关系、中朝关系。沈志华教授发表多部著作,如《最后的“天朝”——毛泽东、金日成与中朝关系(1945-1976)》(2017、2018年增订)、《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2013年)、《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2013年)等,并主编多部学术著作以及档案集。

    本次讲座是“两乡”讲坛第一讲,该讲坛是地区研究院重点学术项目,于2020年秋季学期起策划举办,“两乡”得名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地区研究院以“两乡”讲坛为学术桥梁,邀寰宇之内深耕于地区研究的学术大家,就地区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国家研究中的经验、理论与现实连接之议题开坛论道,以期促全球观点之互通,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本讲坛意从多学科、多视角、多范式、多观点等方面为参加者带来智识的思考和思想的启迪。

    供稿人:华秀丽
    供图人:程遥、王霆懿


欢迎关注菲律宾ABG欧博网

010-62787747,010-62780635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中央主楼205,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菲律宾ABG欧博网 - 菲律宾欧博官方网站